ESG責任-忽略氣候變遷風險,董事會可能吃官司
近年來全球各地陸續發生急遽的自然災害,使得人們開始反思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物理性衝擊。這段期間的一些大型災害,例如:加州野火與土石流、哈維颶風與瑪利亞颶風、哈吉貝強颱(日本60年來最強烈的颱風),都導致人類生命安全與企業經濟上巨大的損失。
美國一份最新的研究顯示,2019年加州野火所造成的損害與經濟損失高達800億美元。2017年這個數字是850億美元,而2018年的數字更慘重高達4,000億美元,更不用說對於生命安全的危害。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2017年哈維颶風估計影響1,300萬人、約13.5萬棟房屋被摧毀、88人喪生,總共造成了1,2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的研究指出,2018年所有保險損失的80%與天氣相關的災害相關。
最新報告:60%標普500企業資產暴露在實體風險危機下
有鑑於此,各國政府、主管機關、投資者也紛紛開始要求,企業必須揭露與氣候風險相關的財務資訊,其中最主要的項目就是所謂的「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s)。「實體風險」包括:直接來自於氣候事件所造成的企業資產損失,以及間接來自全球供應鏈斷鏈與資源匱乏的損害。
2008年金融海嘯後,G20會員國於2009年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並揭櫫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CFD),這項建議始終為各界寄予厚望。相對於以往,長久以來企業永續報告只被要求揭露碳排放的相關指標,TCFD特別之處在於,TCFD還要求企業評估並揭露氣候變遷對於財務上的重大影響,其中包括「實體風險」與向低碳經濟轉型所造成的「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s)。
企業在TCFD框架下,若要了解自身暴露於何種風險,就必須根據不同的假設,對未來以及自身業務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多元情境的模擬。其中情境模擬的範圍包括:企業運作、供應鏈、顧客與市場。
根據TCFD所發布的2019年進度報告發現,由於牽涉因素十分複雜,多數企業認為做情境分析其實是件困難的事情。不過,即便困難全球目前仍然已經有將近900個企業加入簽署TCFD,可以預期未來揭露的項目和企業數量會越來越多。
當然,沒有企業會為了揭露而揭露。到底企業為什麼要揭露「實體風險」呢?企業又可以獲得什麼效益呢?
原因一、藉揭露氣候資訊以管控和緩解風險
對揭露氣候變遷風險資訊的企業來說,最一開始就能達成緩釋風險(risk mitigation)的效益。企業可透過風險資訊蒐集與控制措施,來降低企業風險的損失及影響。
美國金融服務公司標普全球(S&P Global)旗下專注ESG數據研究的Trucost公司即點出,企業暴露於物理風險的規模,大過一般人的想像。包括,60%的美國標普500大企業 (S&P 500,總市值達18兆美元),以及40%的全球標普1200大企業(S&P Global 1200,總市值達27.3兆美元),這些企業所持有的資產,皆處於與氣候變遷相關的高度實體風險之中。鑑別實體風險,以及與建立商業的永續與韌性,兩者密不可分。
以往大部分人認為,只有那些明顯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產業(例如:農業與其價值鏈,或是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其實體風險是脆弱的;氣候變遷對於其他的商業公司影響微弱。直到2012年珊迪颶風的發生,打醒美國企業對自然災害的警覺與醒悟。當時珊迪颶風在美國東海岸肆虐,造成風暴潮使海面異常上升,導致紐約與紐澤西沿岸淹大水。這其中包含了曼哈頓下城的金融中心,造成了斷電、財產損失以及旅行中斷等嚴重災情。
美國的跨國保險及金融服務機構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surance Group, AIG)在其TCFD報告中敘述,珊迪颶風對於AIG位在華爾街的總部,帶來巨大的損害,導致總部必須關閉數週,公司甚至需啟動業務連續性規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專案,來減輕服務中斷對員工與客戶所造成的影響。
根據倫敦保險交易所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的研究,1950年代至今海平面上升了8英吋,進而讓珊迪颶風所造成的水患損失加重了30%。
原因二、保險信評、銀行機構已將實體風險列入評估
全球的保險公司對於實體風險,是非常有感的。從1980年代以來,有紀錄的天氣異常自然災害,所導致損失的案件,整整增加三倍。即使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些保險賠償金額依舊大幅增加,從1980年代的年平均為100億美元,近十年的年平均高達500億美元。
銀行可能會因自然災害導致的貸款風險或投資質量降低而變得脆弱。意識到這一點,有些銀行已經開始在他們的報告與決策中,臚列出氣候風險因子。例如,澳洲農業的大資本家澳洲聯邦銀行(The 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已經針對氣候對於農場盈利能力的影響進行模擬評估,評估的時間直到2060年。同時也採用了風險緩釋措施,例如在商業放貸流程中,於ESG風險評估工具內加入實體氣候風險。
氣候與實體風險對於企業信用評級(credit rating)的影響是可見的。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機構,曾經篩選299例個案進行解析,其中部分案例還是標普全球評級的重要指標,而許多個案都因為極端氣候或是其他環境、天氣的因素,導致公司評級被重新訂定。其中有56例個案,就是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對信用評級有直接或重大的影響,甚至產生新的信用評級。約有80%的再評級是退步的。
原因三、忽略實體風險?董事會可能會面臨法律責任
近期一個最重大的氣候相關風險案例和美國太平洋瓦電公司 (Pacific Gas & Electric) 有關。這家公司是服務美國加州北部與中部的公用事業(utility service),該公司的電網在2017年以及2018年的加州野火中被嚴重損毀,其損失的金額,幾乎等於該公司的市值,這迫使太平洋瓦電公司申請破產。
除了該公司無法避開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實體風險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造成太平洋瓦電公司破產結果:董事會的責任風險。
在2017年的澳大利亞保險理事會(Insurance Council of Australia)年度論壇的主題演講中,澳洲保險暨退休金監察委員會(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執行董事Geoff Summerhayes公開指出:「當公司業務已經預見氣候相關風險,但董事會卻未適當考量與揭露,則該公司的董事可能會因為未善盡《公司法》所規定的關注與調查之職責,而需承擔起個人責任。」
類似的案例,在日本也可以嗅到這項趨勢。日本能源巨頭東京電力的前任董事會,至今已經花費了1百億美元,去清除福島第一核電廠因2011年的311海嘯所造成的汙染,以避免遭到起訴。日本檢察官認為,該公司的董事會既然已經意識到發電廠存在著被海嘯破壞的風險,卻未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需要負起責任。至今災害發生後,包括拆除發電廠、清除汙染以及賠償受害者的費用,預估總共已經支付高達2千億美元。
隨著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實體風險日趨嚴重且頻繁,全球預期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法律訴訟案件,是針對公司或董事會未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行動而來。
而當越來越多銀行與保險公司將實體風險納入評估之中,可以預見的是會有更多的信用評級機構,採取類似的行動。對於那些尚未對氣候變遷物理風險採取緩解行動的企業,也許就會發現自己更難申請貸款,或者是公司的保險費變得更貴,甚至無法取得。
當把眼光推回台灣,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公布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臺灣未來降雨趨呈兩極化,豪雨日數會增加,極端高溫事件也是增加的趨勢。未來西北太平洋與侵台颱風數量雖然減少趨勢,但強颱、強降雨的機率卻會增強。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災害事件發生的頻率上升,臺灣身處第一線,對於企業而言,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勢必也會成為未來需要考量的重要風險之一。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標題:忽略氣候變遷風險 董事會可能吃上官司?)。
延伸閱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