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站周年專題:《倡議+》總編集合! 為改變台灣再提新方法
一改只有媒體發聲,2018年7月創站的《倡議+》開放平台,邀集教育、農業、熟齡、環保等領域意見領袖擔任客座總編,集結他們處於第一線的觀察,一同為台灣社會發聲,提出新倡議。
本月《倡議+》是創站周年,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舉辦創站周年暨「微光之夜」活動。過去一年擔任《倡議+》的歷月客座總編,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以涵、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Impact Hub Taipei(社會影響力製造所)創辦人陳昱築、張士庭。
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簡稱DFC挑戰)發起人許芯瑋、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農傳媒創辦人汪文豪、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TFT)創辦人劉安婷、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楊振甫、RE-THINK(重新思考)創辦人黃之揚、KPMG Taiwan(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於活動現場再次聚集,並發表在各自領域的下一階段新倡議。
點線面整合資訊 匯聚改變的因子
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同時也是《倡議+》今年1月客座總編。他表示,《倡議+》提供良好的平台,統合散落在各處的社會創新報導,從點線面串連起社會改變的因子。
去年7月,擔任《倡議+》創站客座總編的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表示,台灣有許多努力用創新方法解決問題的年輕人,但能見度卻不高。擔任《倡議+》客座總編時,特別推薦年輕的新創團隊,希望透過媒體匯聚更多力量。經過一年,不少團隊都獲得更多關注並成長。
除了一直致力改變台灣教育,今年4月葉丙成也與《閱讀理解》創辦人黃國珍合作,透過線上平台「PaGamO素養品學堂」協助推廣台灣閱讀素養教育。同時也針對偏鄉、中低中入戶提供幫助,只要民眾購買品學堂課程,就同步捐助一套給偏鄉孩童,讓教育門檻不再成為問題。「教育創新之餘,也能協助弱勢偏鄉教育的問題。」葉丙成說。
串連教育新力量 解決老問題
雜學校創辦人,擔任去年(2018)9月客座總編的蘇仰志提到,當初因不滿台灣的教育環境,決定跳出來創辦雜學校,期望改變台灣的教育生態,卻發現台灣的教育創新能量其實不容小覷。放遠未來,蘇仰志還要貫徹雜學校「從0-99歲」的概念,讓「學你想學」的改變不只屬於年輕人,更要發生在50歲以上的樂齡身上。因此,即將於11月舉辦的「雜學校」展覽,特闢熟齡展區,讓熟齡學習也充滿創新力。
DFC挑戰台灣發起人許芯瑋談到當初擔任高中老師時,有感於教育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決定投入體制外的教育行動,相信學習是為了要改變世界,著重給予孩子運用所學的機會。許芯瑋也提到,DFC挑戰的下一步,要串連台灣的教師、家長和學校,繼續透過設計思考解決教育問題。
致力成為「環保擺渡人」的RE-THINK創辦人黃之揚認為,環保從來都不是新議題,台灣的環保教育是否成功,走一趟山林間、海灘上就可明白。RE-THINK希望可以「換湯不換藥」,尋找更日常的方法來讓社會各界參與環保。黃之揚也提到,今年下半年會與DFC挑戰合作,期望能激盪出更多創新的力量,解決台灣環保教育的「老問題」。
失敗與成長並存 在社會領域茁壯
Impact Hub Taipei創辦人、擔任去年10月客座總編的陳昱築則笑說自己帶來的是「負能量」,擔任客座總編時就向大眾提倡失敗的搞砸經驗。
但失敗並非總是如此負面,陳昱築表示,社會創新總是充滿挑戰,Impact Hub Taipei舉辦搞砸之夜,就是為了要整合社會創新團隊的失敗經驗,讓更多有志於進入社創領域的新血,可以透過前人的經驗作更充足的準備。而接下來,Impact Hub Taipei也打算攜手政大成立「失敗知識庫」,讓剛起步的創新團隊,少走一點冤枉路。
長期陪伴社會企業、社會創新夥伴成長的KPMG Taiwan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提到,社會創新團隊除了充滿熱情,更要永續發展下去,自己所扮演就是「鞭打」的角色,期望看到台灣的改變就從這一代開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