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體驗成熱潮卻難扎根?旗山「台青蕉」陪伴青年一起「半農半X」

倡議編輯室 黎育如

編按:在「青年返鄉」成為流行口號的時代,進村卻比留下容易得多。有人帶著理想來,有人帶著好奇心來;有人熱愛下田勞動,有人不喜沾染泥土。台青蕉在高雄旗山,用音樂與勞動陪著年輕人重新學會「選擇」──選擇慢下來去看見、選擇面對土地、也選擇面對自己。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農村體驗、工作假期、社區駐點與小旅行一波又一波,青年踏入農村成了近年來的地方風潮,形式也愈加多元,當城市的年輕人把農村當成理解土地與探索未來的入口,這股風潮長期下來會如何翻轉青年世代、影響台灣土地的未來?

位在高雄旗山的「台青蕉」(高雄市旗山尊懷活水人文協會),以樂團團員自身走過青春與農村連結的經驗,不只玩音樂,更在旗山持續推動各種形式的農村體驗、地方創生實作,陪伴許多青年把青春帶進旗山,與地方香蕉產業、農村土地碰撞出美麗的火花。

2025年台青蕉(高雄市旗山尊懷活水人文協會)在青發署的計畫下,持續舉辦地方創生實作、招募青年短居體驗。 圖/台青蕉提供

當短期體驗成潮、資源引路進農村 從快閃到扎根的可能?

在浪潮的推動之下,地方創生概念雖興盛,台青蕉的團長王繼維卻觀察到青年進入農村越趨短期化,「大部分來體驗的人,會想要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現在辦60天體驗大概沒什麼人會報名。」在他們的體驗實作中,也切出了25天的選擇,降低進場的門檻,可以在地方實際生活與農村產業中實習;但另一方面也有維持為期半年的計畫,王繼維相信半年才能讓人沉浸在地方,並有可能留下扎根地方的種子。

為了推波浪潮,政府提供青年各式各樣的資源與管道,包含教育部、農業部、國發會……等等相關部會都投注了相當的資源,台青蕉也做為教育部青發署「青聚點」之一,王繼維就經常參與青年計畫的提案場合,「提案貧乏」是他對近幾年現場的觀察,形成了「提案舒適圈」的現象。

王繼維說到,大家有太多「農村應該是什麼模樣」的思維,他認為多數人是在城市中受教育、談食農的語言,也共享相似的生活期盼,對農村的想像很美、很豐腴,但碰到了現場卻覺得很骨感。

三十年前,台灣經濟面臨轉型,像是旗山農村地區,多數人移往高雄的加工出口區,其他地區的農村也面對相似命運,現代許多農村子弟的孫輩,對農的記憶只剩下「吃過阿公阿嬤寄來的水果」,所以現代很多人選擇到農村體驗短居,其實多是為了探尋城鄉與世代間的差異。

而台青蕉則是陪伴進入農村的青年,把資源從紙上的計劃表,搬回地方實際的日常生活,看見還留在農村的角色,其實他們的面貌是立體且多層次的,這樣資源的投入與運用,才可能真的變成在地的力量。

進入農村體驗的人越來越多元,近年台青蕉更多接觸了外籍生,用香蕉小旅行向他們介紹旗山地方。 圖/台青蕉提供

「半農半X」怎麼做?用音樂創作連結自身與農村土地

看著一群群運用資源踏入農村的青年,王繼維回憶起過往,進入農村社區的青年,跟現代則是充滿了差異。他說,最早走進社區做公共服務的青年,常是學校的頭痛人物,但他認為這群人卻是充滿自主意識、叛逆精神的人。

而隨著教育系統把志工證書化,也當作升學加分的優勢之一,進入農村服務越來越多是成績亮眼、目的導向的學生。台青蕉接觸到的青年範圍也越來越多元,甚至多了許多外籍生,王繼維看到地方的關係人口雖然擴大,但能否轉成長期參與,仍需要時間觀察。

為了回應現在年輕世代進入農村的背景脈絡,台青蕉用「半農半X」作為途徑:一半土地、一半自己。跳脫單純農業生產的框架,「你準備在這裡成為什麼角色?」是第一個會被探詢的問題。

王繼維期待大家不要把自己放置在學生的角色中,而是要真槍實彈的下田勞動、認識作物節奏、深入社區生活,把知識從去脈絡化的課堂,帶回到具體的身體經驗中,在這過程中或許會有摩擦,但也是讓青年跟農村來一場真實的對話。

在台青蕉引導的農村體驗中,他們期待創造青年在農村中探索的「循環」── 先理解地方,再到自身角色在農村中的詮釋,最後才有機會走向轉譯,形成明確的行動模式或商業型態。

在青聚點計畫下舉辦「田野音樂工作坊」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作過程,三天兩夜的工作坊中,他們帶著參與者走進香蕉園與社區、跟著農人聊天、記錄聲音與感受,然後圍在一起創作寫歌,最後要進錄音室錄音、發表成品。

2025年田野音樂工作坊,帶領參與者溪州庄騎著腳踏車,尋找創作的靈感,還有不同的業師給予指導。 圖/台青蕉提供

「走訪不只是走訪,是要成為一面你生命的鏡子。」王繼維認為在走入田野的過程中,除了理解地方農村,參與者曾經歷過什麼、體悟過什麼,都會在音樂創作中被反芻,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讓青年看到生活的另一個對照組,否則用城市的生活脈絡,對照的多是職場標準與海外想像,但其實在台灣土地上有更多元的選擇想像。他們試著用藝術、農業、傳統知識、甚至原民文化重新組合生活,地方不再只是題材,而成為能重新定位自己的場域。

當參與者要從「理解」走入「詮釋」的階段時,除了是用創作嘗試向外人訴說地方之外,王繼維看見這也是參與者在訴說自己,把在農村理解到的內容,連結進自己的角色,才有機會慢慢走向最後階段的「轉譯」。台青蕉在過程中會找樂手與老師協做,讓這個循環歷程有最終的結晶。

而王繼維也提醒,要能夠成功走向最後「轉譯」的階段實屬不易,它最終也可能會醞釀青年留在農村,長成一條小旅行路線、一種食農活動、一件加工品或一本小出版,要把生活經驗變成產品與服務,這當中需要更多對地方新的解讀。

熱潮風起之後的擔憂...恐無人持續耕耘土地的根基

在百花齊放的活動中,農村漸漸變得比過去還要熱鬧,但多數年輕人卻也來來去去,真正願意留在農村付出勞動的人仍然稀少。

王繼維觀察,現在的食農教育多半避開勞動,只談認識與體驗,然而這樣的農村學習,其實是抽離實際的農村脈絡。這也是為何台青蕉實踐「半農半X」理念時,仍是保留務農勞動的角色,只是強度相對降低,雖然仍是有人不適應,但王繼維理解到這是整體社會對勞動的疏離,也勢必反映在農業中。

同樣的情境也發生在返鄉或移居的青年身上,王繼維表示,回到旗山的年輕人,不一定會選擇務農,很多都選擇做收購者,或是打造經銷的中介平台。然而,當大家都選擇做品牌、只跟著政府要求的計畫形象走,卻沒有自己的產業基礎,在地方創生中,農業成了背景而非主體,甚至令人擔憂當這成為主流時,農村真正務農勞動的人就消失了。

台青蕉持續保有香蕉的生產,並從生產之中在延展出後續更多元的行動與商品。 圖/台青蕉提供

王繼維回想起2016年,台青蕉參與三菱汽車、凱絡媒體的返鄉發展形象廣告,在當年度成為流量最好的廣告,也替青年返鄉持續接力、同時替地方創生埋下種子。將近10年過去,台青蕉除了行銷品牌形象,重要的是仍堅持投入農業生產,從源頭「種香蕉」開始,甚至自己做一些香蕉衍伸的加工品,以及維持進入社區的田調,持續深化與香蕉產業的連結。

「我們最怕以後旗山香蕉就只是一個品牌,大家只聽台青蕉的音樂來了解香蕉產業,但卻沒有人繼續做這件事。」

「風不用太強,但土一定要夠厚。」王繼維用風與土來比喻,風可以帶來熱度、帶來人潮,但唯有土的厚度,也就是由勞動、土地與真實生活構成的基底,才能讓人不被吹走,也讓農村有機會長成自己新的樣子。

農村會是停駐的下一站嗎?種下青春,就從願意選擇開始

「現在是一個選擇困難的時代,給他們資訊不如影響他願意選擇,大家都是一顆種子,選擇要種下去的土壤,這就是種下青春了。」王繼維每年帶著進入旗山的青年,實踐半農半X,他深知這並不容易,因為過程中青年不但要面對地方,更要面對自己的選擇。

因為農村並不只是開闊的風景和療癒的節奏,在對農村美麗的誤解之下,還是要真正的在地生活,伴隨著不確定與責任,而這正是成長的起點。「我們共同有一段互相參與彼此生命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說就很珍貴。」王繼維想起去年的實作生,本來不懂音樂,但也寫了一首歌,回去之後開啟了他組團之路,最近參加創作比賽還得了獎,讓王繼維十分感動。

如同台青蕉在《種下青春》一曲中寫下的:「時代咧變,咱毋驚。用相伨雙手來做伴,接地燒熱,勇氣性命,種下青春,心頭定。」當青年願意做出一次真實的選擇,願意種下種子入土地,那就是青春最誠實的樣子。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農村 土地 台青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