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倡議編輯室 倡議編輯室
即使大企業跑得快,如果供應鏈跟不上,整體減碳成效依舊有限。 圖/報系資料照

當2050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企業的減碳壓力不只落在自身工廠的設備耗能,更棘手的挑戰,往往隱藏在「範疇三」——供應鏈的碳排放。

對許多企業而言,範疇三在原料供應、產品運輸、產品使用階段的碳排放,往往是自家工廠的數倍,但經常因為這些供應鏈合作夥伴多半分散在不同地區與國家,難以被企業直接掌握,甚至因為供應鏈的狀態參差不齊、中小企業普遍缺乏人力與資源投入減碳,增加淨零碳排的難度。

由此可見,範疇三是必須迎戰卻無法單打獨鬥的課題,即使大企業跑得快,如果供應鏈跟不上,整體減碳成效依舊有限。面對這樣的挑戰,台達電早有多年經驗。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透露,台達電突破範疇三僵局的關鍵是:共好、共享。

台達電不只帶領供應鏈 還要強強聯手!

周志宏分享,首先在供應鏈稽核上,台達電選擇透過公會的力量,與不同產業攜手合作,共同推動一套共同的稽核標準。如此一來,供應商不必為了不同客戶重複接受檢查,降低行政負擔,也提升永續推進效率。

其次,在能源轉型方面,台達電則帶頭推動「團購綠電」。周志宏指出,由於再生能源價格高、進入門檻高,若能由大企業領頭,帶領供應商一起購買,不僅讓供應商更容易邁出第一步,也使整條供應鏈的碳排減量更具規模效應。

而在數據管理,台達電更嘗試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由電信運營商將產品使用端的耗能數據分享給台達電,幫助更精準計算使用階段的碳排放量。周志宏強調,這將有助範疇三的排放更透明,也為未來的減碳策略提供依據。

有別於傳統商業邏輯裡,企業彼此保護數據、死守供應鏈資訊,視透明為風險,上述策略背後,除了展現當代企業經營的思維已從競爭走向共享,更凸顯在減碳挑戰下,若想要帶動供應鏈同步升級,共享標準、數據與資源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共好才能邁向淨零!範疇三讓企業重新思考供應鏈夥伴關係

範疇三的挑戰不只有環境議題,更是一場產業競爭力的考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各國碳費政策陸續上路,意味著供應鏈若無法及時減碳,產品成本將隨之增加,甚至被拒於市場之外。對以出口為主的台灣企業而言,這是一場不得不面對的生存戰。

因此,範疇三的挑戰其實也帶來一個新契機,它迫使企業重新檢視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不再只是考量成本,而是共生共榮的合作夥伴。當企業願意帶著供應商一起走,範疇三的減碳不僅能化解風險,更能成為產業升級、打開新市場的鑰匙。周志宏直言,「當我們進行到範疇三減碳的時候,我就更明白了,自己做得再多,但供應鏈不肯做,我們也不能靠自己達成目標。」

範疇三雖充滿挑戰,但也提醒我們,減碳從來不是單一企業能完成的任務,唯有共好,才能真正邁向淨零。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淨零碳排 永續 台達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