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稿】資本在為誰服務?看懂聯合國如何透過多邊機制放大影響力投資!

黃一展 黃一展
資本在為誰服務?看懂聯合國如何透過多邊機制放大影響力投資! 圖/Shutterstock

在21世紀的多邊治理下,聯合國之所以持續討論影響力投資,不是因為流行語,而是因為面對兩個現實:公共財政與多邊機構的資本金有限,卻要應付更頻繁的災損與更高的利率;同時,穩定供電、基層醫療、氣候適應與數位公共服務都需要長期投資,沒有10年視角看不到成果。

當「需求」與「資金供給」無法互補時,聯合國就必須建立一套讓資本市場讀懂公共目標的機制,讓私人資金在清楚的合約、驗證與撥款安排下進入關鍵領域;重點不是美化逐利,而是讓資本在規則下服務公共利益。

這套機制的形成有脈絡可循。從《蒙特雷共識》《多哈宣言》開始,「發展融資」被正式拉進多邊議程;2015年《阿迪斯阿貝巴行動議程》(AAAA)明確要求各國把混合融資、風險分攤、保證與成果付費寫入工具箱,公共資金要扮演「催化」而非「唯一來源」。其後《可持續發展融資報告》(FSDR)年年用數據提醒:若不調整治理與標準,只談「多一點錢」是無法動員私人資本的。

規則決定資金流向!把ESG原則變成董事會必備的績效管理

制度落到市場,需要把抽象原則變成可執行的程序。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推出SDG Impact Standards,要求投資與企業在策略、治理、透明度與績效管理上與SDGs 對齊,並把資料來源、驗證頻率與董事會責任寫清楚,避免事後湊KPI。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與責任投資原則(PRI)把資產所有人、管理人、銀行與保險拉到同一套原則下,讓「回報與影響並列評估」變成業界常規,而不是行銷標籤。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投資全球聯盟(GISD)則把混合融資、保證與退出做法整理成可複製範本,投資委員會討論的重點回到票息、壽期、優先/次級順序與里程碑撥款,而不是抽象的善意。

規則與流程定下來後,還要能把資金實際運用到專案。聯合國資本開發基金(UNCDF)用小額擔保、第一損失與市政融資,把錢送進最薄弱的市場,專做商業銀行不願承作但社會效益高的票面(鄉鎮供水、分散式能源、地方道路),並把還款與服務水準綁在一起。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創投基金從原型端切入,要求專案採公開技術規格與可再用授權,由不同國家的UNICEF辦公室用統一的測試與驗收標準做試點,最後導向政府或多邊採購,擴張過程更少爭議、維護更穩定。

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走資本市場路徑,與交易所與多邊機構合作,把性別債的發行框架、資訊揭露與績效指標(女性中小企業放款占比、女性管理職比例、職場安全)寫進契約與持續揭露義務,讓「社會結果」成為可交易、可稽核的金融屬性。

公開規格、模組化測試 讓政府採購與投資人問責更有效率

把鏡頭拉到真實的案例,能把這個局看得更為清楚。太平洋的斐濟在2023年初西部連日豪雨後,採用「參數型微型保險」(parametric micro-insurance)作為災後第一筆現金的來源:以氣象站或衛星資料作為觸發條件,只要降雨或風速達標,理賠自動啟動,現金經由行動錢包或銀行帳戶直接到戶;首批超過5百名被保人合計拿到約10萬美元,沒有現勘與爭議。

隔一年的回顧指出「熱帶低壓未覆蓋」的缺口,產品便調整參數並擴大女性戶主的可近用性。這個做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3件事對齊:資料來源與門檻可查驗;合約條款把「誰在什麼時間交付什麼」說清楚;理賠與撥款與驗證結果連動。

在數位公共服務上,UNICEF的方法同樣可複製:先挑選與兒少福祉直接相關的技術解決方案,要求公開規格與授權,設計可重用的模組,接著由不同國家辦公室用一致的測試與驗收流程做小規模試點,從多個中小型訂單累積到政府可長期維護的系統。

投資人因此不必押注單一國家或單一採購者;政府端也更容易問責,因為資料格式一致、履約指標清楚、移轉與維護有章可循。把它放回影響力投資的衡量邏輯,重點在合約與撥款:像是「單位使用者年度維護成本」「系統可用率與故障回復時間」「本地技術人員培訓與留任比例」「模組跨國重用次數」都能做成指標,達標才撥下一筆資金。

資本市場要放大影響,關鍵在把「想做的事」寫成條款並持續揭露。以「性別債」為例,做的不光是貼標,而是把成果綁成硬性指標:女性中小企業放款占比、女性管理職比例、職場安全制度是否到位,都寫進發行條件與定期報告。

發行人知道要達成什麼並且要如期揭露,投資人可以追蹤資金去向與成果變化,主管機有統一檢核表。條款、報告與查核方式說清楚後,產品便能在不同國家複製,承作與合規成本隨經驗下降,從示範個案變成日常工具。

公共資金撬動民間資本機會!但影響力投資仍面臨3大挑戰

再者,機會與挑戰需要同時注意。機會在於3點:

其一,多邊銀行近年提高氣候融資並帶動私人共同融資,只要治理與保證設計得當,公共資金確實能撬動民間資金;

其二,標準與工具在收斂,SDG Impact Standards、PRI/UNEP FI的框架與GISD的混融手冊,提供投資委員會、採購單位與監理者一套可直接使用的語言;

其三,具體案例可跨境複製,參數保險的資料接口、數位公共服務的採購與驗收格式、性別債的KPI與揭露節奏,這些「看似細節」的設計,才真正決定能否在不同司法管轄穩定擴張。

挑戰也相當具體:

首先,不少國家的資料基礎設施與驗證機制薄弱,沒有標準化的收集方式、第三方抽核與清楚的使用規則,成果就難以被查證,撥款與監督也缺乏依據。

其次,監理與會計語言未對齊:同一套交易結構到了不同司法管轄,合規費用與資本占用差異很大,抬高跨境投資成本。

第三,可投資案源不足:政策目標若沒有被拆解成「可估值、可保證、可驗證、可採購」的專案,混合融資就難擴大;這需要專案開發與融資設計的人手與流程,從可行性研究、現金流模型、風險分層,到標準化合約與驗收條款都要有人做。

最後是信任問題:部分受援國記得過往承諾曾延宕或縮水,也常見以貸款為主、讓受援方承擔較多風險的融資做法,在這樣的經驗下,「動員私人資本」容易被解讀為把壓力往下游轉移,社會授權偏保守,談判與國內決策也更謹慎。

聯合國的下一步?將影響力落實到契約有3大方向

要讓聯合國更有影響力,重點不在再多一份宣言,而在把影響力投資「落實到契約」。筆者認為可行的3個方向是:

1.把SDG Impact Standards轉成部門版的標準採購文件,直接附上成果指標、資料權屬、第三方驗證與里程碑撥款條款,讓能源、健康、農水與數位公共服務的採購官可以「拿來就用」。

2.由UNDP/UNCDF/UN Women/UNICEF共同建置專案庫,針對參數保險、冷鏈與微電網、性別債、資料平台等領域,做出可複製的數個範例,搭配資本市場的估值、保證/保險、驗證與退出設計,與多邊銀行與私募基金的投資委員盡可能在同樣的頻率上,降低融資過程中的溝通與適應成本。

3.用成果付費、資料開放與政策性擔保,寫進各國在發展融資審議中的年度承諾清單,透過公開點名與案例交換,讓「能動員私人資本」成為硬KPI,而非軟倡議。

從金融機構到採購單位全面升級!

最後,讓我們來給不同讀者一些實用的建議:

給金融機構

投審會文件先對齊UNDP的SDG Impact Standards:在投資條款裡明確寫出要達成的成果指標、資料來源與上傳頻率、第三方驗證方式,並把撥款安排與這些驗證結果一一對應。預先配置風險分攤工具,例如第一損失資金與信用保證,列入條款而不是會後協商。內部建立「影響與財務並列」的審查表,確保每一筆案子都能用同一套標準比對。

給產業與系統整合商

投標方案要把維運、人員訓練、備品與故障回復時間寫成服務等級(SLA),並附上資料回報格式與驗收流程。主張「按里程碑分期付款」,把出廠、到港、安裝、最終驗收等節點與付款比例對上。若目標是聯合國或多邊機構,準備好UNGM註冊、供應商行為準則、制裁名單自我稽核等合規文件,同時以長期框架協議(LTA)為目標,擴大跨國下單的可行性。

給學界與加速器

把「專案開發與混合融資」做成跨域課程與實作工作坊,讓團隊能產出可投資的專案簡報:包含現金流模型、風險分層設計、採購與驗收條款、以及資料與驗證計畫。設置資料與評估支援單位,協助地方政府或社會企業把成果指標與驗證方法定型,縮短與投資人溝通的時間。與UNDP、UNCDF建立實習或人才名單,讓畢業專題直接接到國際案源。

給政府與採購單位

先選一到兩個部門做示範(例如能源或基層醫療),發布標準化的招標文件:把應達成果、資料權屬、驗證程序、以及里程碑式付款寫進條款,並固定為同一套格式。成立跨部會審查小組,負責指標設定與驗證方法的一致性;同時建置公開儀表板,定期發布進度與撥付款資訊,方便外界監督。必要時提供政策性保證或可行性缺口補助,降低私人資本的進場障礙。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倡議家》立場。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聯合國 影響力投資 ESG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