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下的淤泥不是廢棄物!花蓮災區泥沙可以加工成「輕質骨材」重返建築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慘重災情,根據環境部預估,總淤泥量可能超過10萬噸。然而水庫淤泥有許多工程上的再利用,包含作為輕質骨材、預拌土壤材料、高強度土壤、肥料、陶瓷等加工材料使用,還能作為土壤改良與工程填料等。
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最新統計,9月29日剩餘水量為原水量的6.6%,面積約13公頃,與9月28日差異不大,蓄水量約610萬立方公尺,較昨日多出10萬立方公尺,林保署解釋,該屬計算誤差範圍,但因殘坡仍有預期性崩落,因此維持紅色警戒。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災區淤泥部分已經清出超過1萬噸,但預估可能超過10萬噸,這些泥沙的土質良好,環境部會評估分類再利用的可能性,而不是單純去化,盡量讓災後復原兼顧永續利用,不會讓淤泥一直擺在那邊。
彭啓明指出,現在淤泥夾雜很多垃圾,需要專業的分類,經過分類的淤泥,去化方式包含回到環境或是建築再利用,現階段已經在跨部會協調如何解決,政府也已問台泥、建商等能否作為材料使用。
據經濟部水利署「水庫沉積物專區設置及處理作業要點」指出,水庫沉積物(淤泥等)處理項目包含作為輕質骨材、預拌土壤材料、淤泥混凝土、高強度土壤、磚、瓦、肥料、陶瓷、泥餅等加工材料使用;以及作為土壤改良、填料等。
另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補助研究報告也指出,廢棄水庫淤泥為有用資源的骨材,可應用於輕質骨材混凝土,輕質混凝土具有質輕、可隔熱、耐火性強、耐震性佳且強度夠的優點。位於地震帶上的台灣地區,近年來高樓及大型公共工程遽增,且因屬於亞熱帶,能源節約需求日益迫切,輕質混凝土有其重要性與需求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