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傳統道路耐用2倍!尼泊爾將低價值塑膠鋪成馬路 讓泡麵袋不再只是垃圾

倡議編輯室 編譯/張世杰
Green Road Waste Management試點的道路之一。 圖/Green Road Waste Management官網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指出,全球僅有9%的塑膠垃圾被妥善回收利用,19%被焚化,剩餘近半數則會進入掩埋場;若不加以控制,至2060年全球塑膠產量恐將達到每年12億公噸。

難回收塑膠變建材,從回收場出走的道路革命

在尼泊爾,儘管政府已禁用厚度低於40微米的一次性塑膠袋,但相關法規執行成效有限,導致塑膠垃圾問題難以根除。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尼泊爾都市地區每日產生約5000公噸固體廢棄物,其中13%為塑膠垃圾,且多數為難以分類的低價值塑膠,例如包裝食品袋等。過去這類塑膠多直接進入掩埋場,無法進入回收體系,如今卻可能成為道路建材的新資源。

尼泊爾新創公司Green Road Waste Management的創辦人Bimal Bastola說,「我們看到了低價值塑膠作為原料使用的可能,即在道路鋪設中部分替代瀝青。」他指出,即使是無法回收的塑膠,也可成為鋪路原料,不但降低瀝青用量,還能延長道路壽命。

他們將泡麵、餅乾等零食包裝塑膠分揀後,放入碎料機加工成細碎片,再混入道路鋪設原料中使用。

傳統道路鋪設以瀝青、級配粒料、碎石級配為主,而塑膠鋪路則先將粒料包覆碎塑膠,再加入瀝青攪拌。Bastola表示,這種方法減少了瀝青用量、降低成本,加入塑膠後還能防止水滲透、延長道路使用壽命。研究顯示,以塑膠鋪設的道路,其耐用程度是傳統鋪路的2倍以上。

傳統道路鋪設以級配粒料、碎石級配、瀝青為主。 圖/shutterstock

從試點到政策,南亞塑膠路的下一步?

其實Green Road Waste Management並非塑膠鋪路的先例,鄰國印度自2000年代初即投入塑膠鋪路,2015年更規定大城市周邊新建道路必須使用回收塑膠作為材料,帶動整體技術普及,不丹與孟加拉等國也陸續投入相關試驗。

閱讀更多:廢料找到新出「路」 回收塑膠鋪成200米馬路

Green Road Waste Management目前尚屬小規模試驗階段,根據該團隊的內部數據,截至目前,他們已完成10項道路試點專案,總長超過1.5公里。

他們正在爭取與政府單位合作,推動政策支持與擴大建設規模,今年規劃在加德滿都(Kathmandu)一處十字路口進行試點,測試塑膠鋪路技術的實際效益。

Green Road Waste Management於Pokhara Municipality鋪設長100公尺的道路,根據官網說明,使用了300公斤的塑膠。 ...

雖然前景看好,不過,塑膠鋪路的生命週期分析仍處於初期階段,世界銀行氣候變遷組全球總監Valerie Hickey指出,「雖然初步結果與實驗案例表現良好,但還需更多資料來評估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微塑膠釋放風險,以及道路退役後的處置機制。」

即便存在環境爭議,尼泊爾環保人士Bhushan Tuladhar則認為,這項技術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仍具潛力。他表示,這是一個解決兩個問題的機會,一方面是建設耐用道路,另一方面則是減少塑膠垃圾,對尼泊爾這樣的國家來說,是很實際的選項。

閱讀更多:垃圾變成磚-青創黃金比例,每塊磚約20%是塑廢

參考資料: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塑膠 尼泊爾 瀝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