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浮游生物的「便便」才是真正的固碳高手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郭韋綺
全球追求碳中和浪潮下,汪洋大海裡浮游生物代謝的「糞粒」其實也扮演重要角色。國立中...

全球追求碳中和浪潮下,汪洋大海裡浮游生物代謝的「糞粒」扮演重要角色。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研究團隊發現,糞粒能把大量二氧化碳儲存深海,占全台年碳排34.5%,碳移除量潛力驚人,成為海中吸碳高手,這也顯示「海洋藍碳」才是占地球面積最大的固碳高手。

洪慶章聚焦海洋性藍碳研究逾15年,統整自2006年至2020年橫跨15年顆粒態有機碳通量(POC flux)數據,結合相關文獻,證實海洋浮游動物代謝的顆粒有機碳「糞粒」,可透過食物鏈大量把二氧化碳儲存於深海,扮演著二氧化碳移除(碳匯)的重要角色。這項跨國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海洋汙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洪慶章指出,相較於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藍碳才是占地球面積最大的固碳高手,多數人以為濱海藍碳如紅樹林、海草床與鹽灘地是藍碳吸碳的主角,但研究發現,真正幕後吸碳高手,是肉眼看不到的大量海洋浮游生物,也概括所有海洋生物死亡顆粒及「糞粒」。

他解釋,光線可穿透海平面下約150公尺,這些海洋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無機碳),通過食物鏈遭浮游動物捕食,進而代謝成糞粒,間接將微藻轉換為顆粒有機碳,沉降至深海或海底沉積物中,可儲存達數10年至數百年,是藍碳重要「生物幫浦」。

另外,他也揭露台灣自然碳匯現況,森林碳匯、海洋沉積物碳匯及海洋藍碳的二氧化碳年移除量分別為2150萬噸、4210萬噸及9680萬噸。其中,海洋碳匯每年移除約占台灣二氧化碳年排放量2億8000萬噸中約34.5%,對台灣實現碳中和目標具關鍵作用。

洪慶章強調,若忽視海洋碳匯,追求碳中和就像「不可能的任務」,籲政府著眼海洋性藍碳,加強對台灣陸地與海洋碳匯的實海域測量,需要更多的研究船來協助,同時加速採取去碳化能源策略,如減少使用石化燃料,及推廣電動車、再生能源及氫能技術。

他表示,台灣距離達成淨零排放,仍有約1億6千萬噸二氧化碳的缺口,建議未來政策應納入更多創新技術,如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存儲、造林、森林復育、生物炭、大型海藻養殖及海洋鹼度添加等,以有效達成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

全球追求碳中和的浪潮下,汪洋大海裡浮游生物代謝的「糞粒」其實也扮演重要角色。國立...

全球追求碳中和的浪潮下,汪洋大海裡浮游生物代謝的「糞粒」其實也扮演重要角色。國立...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碳中和 固碳 碳匯 淨零排放 二氧化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