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多不代表學會 死背文法就是「無效學習」

聯合新聞網 林秀姿

台灣英語學習長期出現「雙峰現象」,也就是好的很好,差的很差。每年國中會考成績出爐,幾家歡樂幾家愁,拿C級分的孩子跟拿A級分的孩子永遠是天平兩端。每個孩子都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學英語,為何仍無法提升?

長期研究英語學習的專家,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點出「無效學習」的原因:一是英語課綱缺失;二是考試竟無法引導教學,考試已經少考文法,但教學現場仍強調背誦文法大於實用會話。

以下是專訪精華:


英語課綱寫得很磅礡,要有素養與因材施教,但訂定的能力指標卻太磅礡,而且都是「高標準」,其實,小學畢業只要求懂26字母、30秒自我介紹、自然發音即可。國中生可以讀完一本哈利波特;高中生可做簡報,寫30字的電子郵件。類似這樣的能力指標,而不是規定要背熟幾個單字或文法。

很多人問我,課綱規定小學要學120單字,這樣足夠嗎?我認為,問題不在於背那120個單字究竟夠不夠,而在會不會使用。其實平常講話,動詞不會使用超過50個,理論上國中畢業要學會2000個單字,就足夠在職場上使用了。

「學多」不代表「學會」,現在兒童英語時代,原本強調自然而然講英語的補習班,也開始教文法,都是被家長逼的。一些強調會話、發音的英語雜誌,也被迫要列文法句型,否則學校老師不想買。

因為學校老師很愛文法,以為學語言架構就能學好英文,但英文是全民語言,不能這樣教。因此,我不斷建議教學現場應該開放觀課議課,讓其他老師互相交流改進,才能促使老師教學進步。

並且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體制,而且英語能力不是學科,而是技能,學生要會使用英語才算學會。老師應該當場檢視學生,跟學生互動,才知道學會了沒。

最後,評量要容許考試有差異化,有質化與量化的考試,質化就是口試,衡量標準不一樣。

長期研究英語學習的專家,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點出「無效學習」的原因。圖/報系資...


訂閱《倡議+》電子報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

《倡議+》聚焦台灣社會議題,鎖定泛教育、社企、社創與環保領域。我們細膩刻畫在這塊土地上打拚的大小人物、關懷弱勢,對議題進行深度反思。期待你的+1,與我們攜手打造美好未來。

英語學習 陳超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