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劉潔謙

編按:在現代繁忙生活中,人們與自然的距離漸漸疏遠,受到人為破壞的環境也不停增加,而我們最近一次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又是什麼時候呢?4月迎來世界地球日,本月《倡議家》將邀請3位生態畫家聯合擔任客座總編,與大家分享生態插畫創作,並在創作中呼喊大眾對自然生態的關注。

本篇將帶來第二位客座總編自然書寫作家黃瀚嶢,他在著作《沒口之河》與筆下生態插畫所看見的生態視野。

0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黃瀚嶢提供

台灣的豐富自然環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出色的生態創作者,黃瀚嶢身為新銳自然書寫作家之一,憑藉紀錄知本溼地的第一本文學作品《沒口之河》,一舉拿下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及蓓蕾獎、第36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首獎、2023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等獎項。而書中記錄的,是他在2016年前往知本溼地進行生態調查的所見所聞。

《沒口之河》表現一鳴驚人,讓外界將焦點都放在文學作品上,但其實黃瀚嶢長期專注於生態插畫,擅長繪製植物和昆蟲,過去曾出版兒童繪本與蛾類解說手冊。雖然他在《沒口之河》中刻意減少圖像比例,希望作品以文字書形式呈現,僅在每個章節開頭留下一幅插圖作為裝飾,仍不難看出對繪畫的喜愛以及細節考究。

書中篇名則以植物命名,從河口常見的木麻黃、甜根子草,到生長在內陸的苦楝,都是知本溼地常見的植物,黃瀚嶢利用植物生長的地域特性,串聯起空間與時間,形成一條在生態調查路上,橫跨時空、連接採樣地點的「穿越線」。

0
冬季的台灣東南部河川,在入海前易受到沙堤阻礙,形成「沒口」的景象。圖為知本溼地上的沒口河景色。 圖/黃瀚嶢提供

從小熱愛觀察大自然 他整個早上都在山腳下看植物

而無論圖像或文學創作的成就,都奠基在黃瀚嶢從小對自然生態的熱愛,以及過往就讀森林系所累積的專業知識。「我雖然是都市小孩,但我從小最喜歡兩件事,一個是觀察自然,另一個就是畫畫,寫作是後來的事。」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素描是當時記錄手邊昆蟲與植物的最佳筆記法。

黃瀚嶢成長於1980年代,台灣的環保運動與環境意識正準備風起雲湧的時刻,環境教育的氛圍也在此時開始醞釀。當時除了有許多兒童小百科、圖鑑可讀,父母也會帶著孩子到戶外賞螢、觀星。

等到年紀再長一些,黃瀚嶢參加了荒野保護協會的活動,多了許多接觸野地的機會,成為他親近自然環境的重要啟蒙。到了高中,他加入生物研究社,大學則進入森林系和自然保育社,整段成長過程,一路都在都市與野外的交織中度過。

他還透露,高中時會自己帶著一本圖鑑,前往離家不遠的郊山,花上大半天觀察植物,「高中開始認蕨類的時候,我就從山腳下開始找,但蕨類的多樣性很高,不是那麼好查找,身為初學者只能慢慢查,就這樣過了一整個上午都沒有上山。」郊山步道成了認識植物的最佳練習場,甚至在高中時期就把步道附近的植物都認識完了。

對黃瀚嶢而言,學校社團集結了不同科系的同好,社員們一起親近野外,進行跨領域交流、培養登山溯溪興趣之餘,也有人投入環境議題研究,參與環境運動,這是森林系課堂少有的體驗。不過在教室裡系統性地學習環境史、林業史、林業管理、碳盤查等理論知識,黃瀚嶢倒也樂在其中,「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念森林系。」

0
黃瀚嶢從小喜愛親近自然,也會到戶外觀察植物。圖為黃瀚嶢與夥伴們在溼地進行調查。 圖/黃瀚嶢提供

研究生活無法滿足創作慾望 將專業結合繪畫與文字

畢業後,黃瀚嶢原本打算投入生物研究工作,退伍後還曾當過一陣子研究助理,但早在大學的一堂繪本創作課,就點燃了他的創作慾望,「照理說助理應該要努力發表報告,可是那時候我開始畫插畫案件,在那個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發現插畫比較有趣,於是就轉向離開了。」

巧的是約莫也在這個階段,黃瀚嶢開啟了他的文學寫作之路。他回憶,當兵的時候與幾位寫作同好,一起在網路上練習寫作、互相切磋,後來投稿時報文學獎,獲得小說組首獎。他坦言,「我沒有想過我可以寫這種純文學的東西,這個獎是給我自信進入文字創作領域的重要過程。」

七、八年前的這些人生抉擇,讓黃瀚嶢轉而用其他方式做科普,從此走上一條不在計畫中的職涯道路。他認為,生態插畫和自然書寫兩者其實很相似,都須花費大量時間在電腦前找資料、圖像或研讀論文,為的就是將動植物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黃瀚嶢指著作品中的蝴蝶說,「比如把一隻蝴蝶畫得很像,相對容易,只要有標本、有素描能力都可以做到,可是要怎麼搭配對應的植物、吸花蜜的姿態是什麼樣子,不是把找到的素材拼貼在一起而已,還要參考很多很多資料,才有辦法畫出蝴蝶在吸一朵正確的花,書寫也是同樣道理。」

環境教育是想像力的實驗場 但我們卻離自然越來越遠?

0
環境教育是黃瀚嶢的工作內容之一,對他而言,發想教案也是一種創作方式。 圖/黃瀚嶢提供

而黃瀚嶢對自然的關懷除了展現在繪畫與書寫,也延伸到教學場域上,在社區大學的環境教育中,他帶領學員認識生態,同時將自己感興趣或正在研究的議題分享給學員。

黃瀚嶢表示,「我不喜歡執行制式的教案,我喜歡自己去創造,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創作。」他認為環境教育就是想像力的實驗場,甚至有助激發畫畫與寫作的靈感,教學與創作兩者也因此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經過這些年在都會區與自然野地間來回走踏,黃瀚嶢也發現,都市與野地、文明與自然的邊界逐漸趨於模糊,社會上開始強調都市綠地的棲地功能、關注都市野生動物的生態問題。

另一方面,有了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後,人們接觸自然的方式則產生急速改變,只要連上網就能迅速查到想要的資料,不必再翻閱圖鑑,「雖然資訊容易取得,有助生產更深刻的生態論述,但回過頭來看,我們是不是反而與自然越來越疏離了?」這也是黃瀚嶢現階段深思的問題。

踏上知本溼地的歷史痕跡 寫下被遺忘的過往

或許是看見黃瀚嶢對個人專業的堅持,2016年,尼伯特等多個颱風橫掃台東後,他受學長姐邀請,前往知本溼地進行生態調查,並撰寫一份「濕地評定書」。黃瀚嶢毫不避諱地說,當他第一眼看見知本溼地,內心不禁疑惑這片看似普通、放眼望去一堆外來物種的地方,哪裡值得保護?

於是他重新爬梳當地的自然與人文歷史,跟隨在地部落與環境團體,喚醒知本溼地被遺忘的過去。從荷蘭人與卑南族第一次相遇,到捷地爾開發案、知本光電案,黃瀚嶢發現,在地與外來入侵的衝突不斷在知本溼地上演,就像經歷一場又一場輪迴。

沒人知道20年後會不會再冒出新建設,現階段可見的是,如果不切斷這場輪迴,知本溼地以及當地生態會朝著不停破碎、斷裂的方向發展,好不容易想起的,會再度被遺忘,黃瀚嶢直言「這是很殘酷的事情。」

他感性地說,「你把歷史拉開來看,每個年代都企圖在這邊建設一些事情,每一個建設都留下一些痕跡,最後疊加出這片知本溼地。」



【生態插畫】2024 年 4 月客座總編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圖/環境友善種子團隊 提供

為下一世代永續未來而教!康軒文教倡議永續教育行動!

2024/05/02
環境部預告攸關碳費的三子法,確定包括鋼鐵、水泥等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將不適用2.5萬...

環境部「碳費三子法」預告出爐!依碳洩漏風險 分3期調整收費

2024/05/02
近日有民眾組團赴模里西斯共和國旅遊,拍下與抹香鯨共游及觸摸畫面。 圖/取自杜承哲...

出國玩時觸摸抹香鯨拍照?海保署:小心觸犯當地法律

2024/05/02
氣候監測組織發布報告指出,歐洲是暖化最快的大陸,其氣溫上升速度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

最新報告:極端氣候全球損失143億歐元 數十萬人受影響

2024/05/02
當初英國知名樂團Coldplay規劃來台,評估後無庸置疑首選高雄開唱。 圖/Li...

力拚演唱會經濟!高雄國際體育場環保永續 創23億觀光產值

2024/05/02
七股潟湖是全台最大潟湖,也是牡蠣重要養殖區,近年陸化嚴重,南市府投入經費疏濬潟湖...

全台最大潟湖淤積嚴重…漁民憂危及生計 南市投1200萬復育

2024/05/02

最新文章

科學繪圖師江勻楷擅長用寫實風格描繪生物與場景,並將科學資訊融入其中。 圖/張皓婷...

科學繪圖師江勻楷 用手繪藝術與科學共舞共存

2024/04/30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