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上學? 活在國界邊,不被看見的「透明孩子」

2021/07/21 李硯墨

2020年新冠肺炎蔓延全球,2021年依然充滿挑戰。以協助泰緬邊境流離孩童就學為使命的「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Glocal Action),為避免當地孩童因此失去就學機會,首度嘗試拍攝募款影片,希望藉由「真實生活」的景象,讓那一群「透明孩子」被看見。

0
圖/Glocal Action提供

移動在泰緬邊境 不被看見的「透明孩子」

「透明孩子」其實是指生活於泰國與緬甸接壤邊境地帶的「無國籍兒童」或「移工子女孩童」。他們隨著原本居住在緬甸的父母,為了生存涉險跨越國界來到泰國,或是後來出生在泰國土地上,從此過著沒有身份、缺乏照顧的顛沛生活。

緬甸歷經數十年軍事統治及族群衝突,使得許多國人被迫離鄉背井,沿著泰緬間長達18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線,期待進入泰國生存。而當難民營飽和後,這群人只能於兩國間的美索鎮(Mae Sot)生活下來。

2020年統計,迄今仍有15萬流亡人口,被收容在邊境沿線的10座難民營裡,更有超過百萬人躲藏在境內山林中,或流落鄰邦城鄉裡。這些移工沒有身分,活在一個灰色地帶,只能從事骯髒、危險與最艱難的工作,領取微薄日薪勉強維持一家大小溫飽。疫情爆發後,許多家庭頓失工作及收入,最迫切的擔憂竟不是病毒,而是孩子的下一餐,更遑論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

「時常有捐款人問我,邊境的孩子生活這麼苦、這麼難,他們的未來在哪邊?」Glocal Action理事長賴樹盛說,每次談到邊境狀況,其實不想使用任何悲情或指責字眼,「我知道生活很現實,所以我是這麼回答,『孩子的未來就是現在』。我們要募款,援助孩子的現在;而我們現在的努力,就是為了他們的未來。」

0
圖/Glocal Action提供

那位女孩 帶著賴樹盛到邊境

2003年、28歲剛從英國拿到國際發展碩士學位的賴樹盛,因求學期間時常聽到友人分享在發展中地區工作或旅行的經驗,自己卻僅停留在書本裡的陌生景象,因此下定決心一定要到處走走看看。因緣際會,得到在泰緬邊境協助難民營的海外志工服務機會,以此做為自我設定的田野實習課。不過,這一待,就是10多年的歲月。

觸動賴樹盛想更進一步認識泰緬邊境,是因認識了「她」—帕恰拉,一個在緬甸出生的穆斯林小女孩。那一年帕恰拉12歲,未曾見過自己的父母,而是跟著嬸嬸來到美索生活了5年。

賴樹盛回憶初識帕恰拉那一年,一個如往常下班後的傍晚時分,他獨自一人待在服務團於美索的臨時辦公室,突然帕恰拉提著塑膠油漆桶闖入他的視線,帕恰拉靦腆地指了指庭院的水龍頭,雖語言不通,但賴樹盛「看」懂她想盛裝乾淨的自來水。獲許後帕恰拉裝滿水,隨後將水桶頂在頭頂上轉身離開。

0
圖/Glocal Action提供

之後每隔幾日,帕恰拉又會出現。慢慢地,又有其他小孩出現,「有著趕著羊進來、有著牽著牛進來、有人進來採摘水果」賴樹盛這才發現,原來在鎮上的竹籬外還有這麼一群人。

「也許以前一直都看得見、但其實並沒有真正看見,直到這一群緬甸移工的孩子走進我的視野裡,我才真正看見。」賴樹盛發現,除了難民營有國際組織的幫助外,其實難民營外還有更大一群人,正為了生存而努力著。

有一天,恰帕拉悶悶不樂,賴樹盛問起後得知恰帕拉要搬家了。恰帕拉在離開前問「還會記得她嗎?」賴樹盛說,雖然他自此不再看過恰帕拉,但當時談話的情境,一直存在他心裡,「我當然會記得她!我也希望能為恰帕拉和這些孩子做一些事情。」

人與人的連結 另一個家鄉所在

賴樹盛在訪談中數度停頓、調整情緒後再緩緩道出,對邊境的情感波動顯而易見。賴樹盛指出,他一直覺得邊境其實有一條很特別的「連結」,「我們和邊境住民都同樣身為人類,只是來自不同國家,但如今卻共同依存著湄河(Moei River)生活,『那個連結感更強烈,就像是同舟共濟』。」

問起這麼喜歡邊境的原因,賴樹盛毫不猶豫地說「那是我的另一個家鄉。」賴樹盛說,「其實我不勇敢,我懦弱、焦慮,因擔心無法活出自己人生的樣子。所以我喜歡小孩,我想像個孩子一樣去交朋友、去冒險、去嘗試。」

賴樹盛分享一張照片,是兒子3歲大時跟著他到邊境長住半年,與一位6歲緬甸男孩緊緊牽手的合照。賴樹盛說,兩人雖然語言不通,但兒子跟緬甸男孩的對望、互動,就是一種很舒服、很自在的狀態,「兒子覺得爸爸跟當地哥哥、姐姐都相處得很自在,我也就像回到另一個家。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沒有國界』。當語言不通、文化不熟,就會回到情感上的『初心』。」

0
圖/Glocal Action提供

留在泰緬邊境,賴樹盛很清楚,絕非這裡的人多需要他、或是他真能為這塊土地改變什麼,而是「自己需要這群真誠的伙伴,需要在這塊異鄉土地上,繼續發掘和試探一份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和生命態度。」

不過,賴樹盛在邊境服務也不是一帆風順。2010年,他離開就這麼待了7年的「家鄉」。賴樹盛回憶當時的心境,要面對太多的流離失所、面對太多他人苦難,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如同恰帕拉的狀況不斷發生,他在不斷面對、不斷承擔中,也不斷感到力不從心,直到身心俱疲後,選擇離開。

賴樹盛說,恰帕拉一直都在他心裡,他也知道那些朋友、那些夥伴都還在那裡,但他其實不太敢回去。「我害怕,因為我不知道我能為他們做什麼。」

多年後重返邊境 幫助「綠水」孩童求學

直到2015年,一間名為「綠水」的小學出現營運危機,校長在無酬苦撐兩年後不得不放手。正因牽掛,賴樹盛再一次回到邊境,並帶著Glocal Action的團隊力量,希望為「第二家鄉」盡一份心。

賴樹盛回到邊境的第一天,他騎著摩托車繞著鄉鎮,「看到曾經記憶中的建築物還在,聽到孩子的讀書聲、朗誦聲,我自己都快哭了,因為我覺得這種學校倒了都應當,資金、資源有限,若有一天學校不在了也不意外,但它就是還在那。」

0
圖/Glocal Action提供

賴樹盛回憶在社區進行家訪的情況,一位婆婆握著他的手,拜託他能重辦學校,因為他的孫子很喜歡上學,就連周末都想去學校;也有當地家長說「日子過得再苦,也不願意犧牲孩子的未來。」

「心裡面這些孩子的臉一個一個浮現在我眼前,若學校關閉了,這些角落孩子就失學了,一輩子很難再有上學機會,在邊境是常態,但看見了,就無法視而不見。」賴樹盛這麼說。

而Glocal Action服務計畫是募款供予當地所需資源嗎?賴樹盛搖頭表示,Glocal Action主要協助是「陪伴」,陪伴當地社區能以一己之力,給予孩子一份翻轉未來的力量。協會號召家長一起重建綠水小學,電力設備、水源設施、桌椅等硬體設備,多位家長共同手作而來;協會也培訓當地青年成為師資來源。

0

賴樹盛指出,這群老師的薪資比做工還低,但一份使命感讓大家聚集了。尤其今年因疫情致使學校暫時關閉,賴樹盛無法出國、回到邊境,但透過網路社群得知這群老師組成「行動團隊」,每天騎著摩托車、腳踏車到每個學生家中,不放棄一分一秒的教育機會。

「在台灣很難用三言兩語去說明當地狀況,師資不夠、教學時數不夠、老師要奔走成本更高,但上個月陸續完成期末測驗,守住原要消失的學年,就靠著這麼土法鍊鋼的方式做到了。」賴樹盛談起這件事,顯得特別興奮,興沖沖地分享這就是希望看到的結果。與其單向依賴國際團體的援助,「唯有在地長出來的力量,才能深根茁壯,畢竟他們才是面對問題的人。」

Glocal Action在募資平台號召援助綠水小學重建工程,最終完成了目標60萬元的募資計畫。賴樹盛說,疫情發生後,讓他更加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意涵,「綠水的一切本來都是從無開始。我們都曾遇到困境,但我們都有相互扶持、分享的力量。這是我在邊境時常獲得的最真實感受。」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第六屆經驗分享會8家機構合影,從左至右依序為得勝者教育協會曾秉常專員、現代婦女基...

【倡議圈活動】2024年第六屆傳善獎經驗分享會 顧問攜手機構面對挑戰

2024/04/26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課程中心副教授何昕家,在2024地球解方年會上分享永續教育現...

永續教育入課綱 中科大教授何昕家:現實世界是最佳教科書

2024/04/26
2024地球解方邀請產官學界代表,深入探討國內氫能的未來技術與經濟發展。 圖/董...

台灣氫能下一步怎麼走?產官學看好潛在經濟價值

2024/04/26
超長加班、隱形加班,是上班族普遍面臨的問題。 圖/新華社

勞動節快樂嗎?調查:台灣平均工時9.6小時 破5成打卡完再加班

2024/04/26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證實,目前規劃第3次審議會時間會延至5月初。 圖/f...

第3次碳費審議延期 將討論分階段費率、碳定價子法

2024/04/26
圖/臺銀人壽 提供

信賴跨越世代 臺銀人壽貼心傳愛 用永續撐地球

2024/04/26

最新文章

世界柑橘果醬大賽成績揭曉,雲林縣立樟湖國民中小學5名孩童作品獲得2金3銀。 圖/...

雲林柑橘做果醬 樟湖學童奪英國世界大賽2金3銀

2024/04/24
近年校園霸凌事件引發社會關注。示意圖。 圖/shutterstock

校園霸凌修法!修改師對生霸凌處置 增設調和機制

2024/04/22
學生透過描述家庭餐桌、當地小吃、挖掘家傳食譜等方式,試著培養對生活飲食的觀察力與...

你吃的米從哪來?蘭雅國中「飲食書寫週記」計畫 翻轉食農教育

2024/04/22
將性平融入教學,往往也能收到學生令人驚豔的回饋。示意圖。 圖/shutterst...

性別平等教育法20週年,台灣性別平等了嗎?

2024/04/19
彰化縣花壇文祥國小學生將咖啡渣、黃豆渣,廢物利用製作成蚊香,摘下教育部學校環境教...

咖啡渣做蚊香!彰化國小學童發明奪冠軍 產品義賣籌畢旅費

2024/04/12
國際到台灣,大學如何培育永續人才?
 圖/shutterstock

【永續教室】國際到台灣,大學如何培育永續人才?

2024/04/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