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農業是男人的事!為何人類開始投入農耕 甚至組成新聚落?
今天有許多學者強調性別對於發展農業的重要性,而且對作物種植與儲存、調理食物來說皆然。
女性在收集、調理、展示與使用植物等儀式中扮演要角,而將女性葬於屋內的作法,不僅反映她們在家庭內的影響力,也證明她們是調解現世與祖先之間,乃至於精神世界的主要人物。
美索不達米亞與其他地區的眾多文化中,把女性刻畫為神祉的小雕像為數眾多,凸顯出性別角色對於生育、營生,乃至於生、死等觀念的發展來說極其重要。
上肢力量超越頂尖運動員!骨骼分析:女性在早期農業扮演關鍵角色
骨骼分析也能佐證女性對早期農業有多麼關鍵――分析顯示當時女性的上肢力量甚至超越今天頂尖女性運動員的水準。從男性和女性的肌肉骨骼壓力水準來看,早期的播種與收割是兩性共同執行,有人認為一直要到大約西元前3000年才出現性別的分工。
證據指出,肥沃月彎與伊朗扎格羅斯(Zagros)山脈一帶在西元前8000年前後,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作物與動物馴化,顯見應對環境的知識已經傳播開來,成為新生活方式的基礎。
一粒麥、栽培二粒小麥與脫殼大麥等馴化過的穀類,以及扁豆、豌豆和苦豌豆等,已經成為人類飲食的固定班底,先是傳遍肥沃月彎內部,然後擴展至安那托利亞、埃及及其他地區。大約同一時間,亞洲西南部出現最早的放牧跡象,最早馴化者為綿羊與山羊,不久後加入牛與豬。
不是轉變而是適應!人類為何從採集走向耕種?
前述幾種過程不僅緩慢,而且很可能沒有什麼方向。學習、熟練新技巧需要時間,一旦掌握之後,傳授出去也需要時間。大家難免會想像從採集游獵「轉變」成農業與馴養的過程,但實際情況不會這麼明顯,甚至連用來描述這類生活方式的標籤都得打上問號。
新技術的開發與適應,不會取代既有知識,也不會讓它們變得可有可無。也就是說,重點不在劃分採集、耕種、馴化與農業,而是在人類一開始為何必須這麼做。
比較可以確定的是,全新世開始時,人類開始用新的方式處理食物與動物,並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氣候與環境的變遷催化了這些發展,也解釋為何類似的模式會大致同時在世界上的幾個地方浮現。
比方說, 人類抵達美洲的時間雖然比抵達其他大陸晚很多,但來到美洲的人也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點開始密集開發土地。有學者認為,人類之所以努力確保定居性的食物來源,跟大型動物數量因狩獵與氣候衝擊而減少有密切關係。
甚至有人主張大型草食動物(體重達200公斤以上者)的滅絕,說不定有助於早期的作物馴化,畢竟少了牠們,植物棲地受干擾的程度就會降低,耕種者的風險隨之減少,收穫隨之增加。
聚落規模的穩定成長 竟激發更複雜的葬儀與社交行為!
來到中國,關於人類何時積極投入農耕,學界對此仍莫衷一是。比方說,長江下游的上山在約西元前8000年就有早期的稻米栽種,但華中其他遺址(例如淮河上游的賈湖)則顯然晚了1000年。
然而,新聚落模式的出現(尤其是在中國北部和南部出現村莊),顯示社會經濟與意識型態有了根本的變化,居民從野生植物的利用,轉向管理、耕種,然後再進一步走向馴化。取得可靠的野生與馴化食物供應,不僅促成定居生活方式與村落的興起,也讓人口得以密集群聚,端視食物能撐起多少人口。
早期生活在黎凡特地區的群體,留下來的都是小型、季節性居住的遺址。不過,隨著時間演進,聚落的規模與數量開始穩定成長,到了約西元前7000年已有數百個社群,有時甚至上千。
這自然會激發一系列社交行為的變革,以及新觀念的推動,例如對待死者的方式―像是更繁複的葬儀,在骨頭上作畫、撿骨,甚至是傳遞遺骨,尤其是頭骨。
至少對某些地點來說,人口遷移模式為當地注入生機,初來乍到的人不僅帶來新的觀念與技術,還強化了基因庫。不同的族群以多樣的方式提升文化的活力:例如在美索不達米亞上游與小亞細亞部分地區,早期定居社群是以生物性家族為核心,而其他地方則以不同的親屬關係與社會結構為特色。
揭開人與自然的神祕關係...獸角與頭骨精心排列、高達5公尺木頭人像
許多地方找到的物體、圖騰與偶像,顯示人們對於人與自然、神或無形力量之間的關係等宇宙觀的問題和解答愈來愈有興趣,像是安那托利亞東南部哥貝克力山(Göbekli Tepe)的石陣,以及同地區的其他遺址找到的鳥類、蛇和擬人形象的雕塑。
有些雕塑為人形,例如土耳其烏爾法(Urfa)出土的類人像雙手緊握,掛著項鍊;或者如一個多世紀以前,金礦工人在斯弗洛夫斯克(Sverdlovsk)附近的希吉爾(Shigir)泥炭沼發現的木質人像,居然高達5公尺。
阿拉伯西北的宗教性建物中,獸角與頭骨經過精心排列,一方面佐證早期的牛崇拜,一方面顯示這種崇拜應該跟當地的岩石藝術放在同一個脈絡下理解。
奧涅加湖(Lake Onega)湖畔的墓地是東北歐已知最大的墓葬場所,出土大量飾品與麋鹿牙齒製成的垂墜物(可能是用來在打鼓、儀式舞蹈、薩滿與與其他儀式中製造沙沙聲),而這也跟大約8000年前因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文化、社會經濟習俗變化有關。
- 本文摘自:《地球之路:人類、氣候與文明的未竟故事》
- 出版社:聯經出版
- 出版日期: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