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後如何救土?光復400公頃農田被淤泥淹沒 好土變極度貧瘠的「高鹼土」

陸地生物

眼前風沙漫漫的沙丘,其實累積了約3公尺左右的淤泥,下方曾是一片青翠稻浪。光復北邊受災區被淹沒約有400公頃,佔了全鄉可耕作面積的1/4左右,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表示,因蓄水條件不佳,建議先暫時放棄水稻,直接在沙丘上就地耕作大豆、雜糧等旱作作物。 圖/游昌樺攝影
眼前風沙漫漫的沙丘,其實累積了約3公尺左右的淤泥,下方曾是一片青翠稻浪。光復北邊受災區被淹沒約有400公頃,佔了全鄉可耕作面積的1/4左右,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表示,因蓄水條件不佳,建議先暫時放棄水稻,直接在沙丘上就地耕作大豆、雜糧等旱作作物。 圖/游昌樺攝影

鳳凰颱風逐步接近,氣象署在11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並預估12日凌晨開始,暴風圈將籠罩陸地,13日從宜花之間出海。因此,馬太鞍溪集水區24小時預估累積降雨量435.4毫米,發布紅色警戒,受影響的花蓮縣光復鄉啟動人員撤離。

但對光復鄉農民來說,才過1個多月,又得面對農田再次被淤泥掩埋的陰影。聯合報影音專題「黑泥掩良田-好土?廢土?」在光復洪災後,重返當地農田,並與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家進行實地挖掘與採樣分析,辨別看似一片灰黑的淤泥,土壤性質是甚麼?而被淹沒、但有不同高低差的農田,例如淤泥3公尺起跳的佛祖街重災區,或是淤積深度約10公分到30公分的田區,作物還能存活?處理的方向是否不同?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掉重練,農民是否能在巨大土壤變異,以及高昂的復耕成本等多重壓力之下,找到轉型契機?

根據農業部統計,有600萬噸的淤泥仍舊卡在田中間,包括位於光復車站後方的瑪布隆農場。

瑪布隆農場負責人柯春伎回憶9月23日當天下午「洪水越過鐵軌衝去小米田,整整1周都是有水的狀態,上面甚至有瓦斯桶、摩托車還有彈簧床。」

柯春伎從事小米復育多年,試圖找到過往慶祝小米豐收的祭典文化意涵,並盼望小米不要在馬太鞍部落消失。但本該撐起傳統與未來的200多盆小米幼苗,已成淤泥下「找不到的屍體」。即便是勉強拔高的小米,也因泡在水裡太久,營養幾近失調,長不到健康狀態時的180公分。

經過實地挖掘,瑪布隆農場的淤泥約10到30公分左右,讓柯春伎擔憂的是,適合小米的土壤酸鹼度約在6.5左右,屬於中性土壤,於是,她最想問的是:這些被衝擊過的上層土壤,還能種植嗎?

沿著靠近馬太鞍溪堤防、死傷最為慘重的佛祖街行走,眼前是一片風沙漫漫的沙丘。截至11月初,依然有怪手開挖,尋找失聯家屬,這裡也是農田重災區的核心。農業部花蓮區農改場副場長宣大平站在高處說:「下面都是農田,這裡淤泥的高度,可能有2、3米以上,田埂也都埋掉了,看不出哪一塊田是誰的。」

農業部統計,光復北邊受災區被淹沒約有400公頃,佔了全鄉可耕作面積的1/4左右,農田賴以為生的灌溉溝渠,自然也化為烏有。宣大平表示,這塊區域未來要再種水稻,恐怕是很之後的事情,宣大平說:「這土現在大概都是砂質土,那也沒有犁底層,在蓄水上可能會有一些問題。」

因此,花蓮農改場給出的建議是,直接在沙丘上就地耕作,那就得先放棄水稻,改種旱作像是雜糧、大豆等作物,未來若能重建犁底層,那或許還能重拾水稻景觀。至於農地再生,面臨兩種選擇:原地籍重建(重新做好溝渠與道路)、或全面重劃(重新規劃每塊田都能臨路,有各自的灌溉和排水溝)。宣大平表示,淤積超過1公尺的農田,還在等待農民的共識。

除了重災區之外,光復也有不少田地屬於淺層淤泥覆蓋,呈現上綠下灰的奇異對比。宣大平挖開土壤剖面,指出上層是又細又黏的坋子土,一旦乾燥後,會變得硬實且不透水,不利於植物根系呼吸。下層則是砂質壤土,雖然性質類似光復原本土壤,但因為剛從山上沖刷下來,根據分析,淤泥的酸鹼值約在8.3上下,有機質則低於0.1%,換言之,這些新土壤其實極度貧瘠。

宣大平給出改良貧瘠土壤的方案,他表示,未來可以靠種綠肥、施有機質,把上下層的土壤拌勻之後,讓土壤重新肥沃。但這對專職保種文化的邦查農場來說,也是不小挑戰。

因為邦查農場淤覆嚴重之地約有1.2公頃,若想要重返耕種崗位,不只需要超過10噸以上的有機質,還得更新農機設備,這都需要大量成本,邦查農場負責人蘇秀蓮無奈表示:「先處理被洪水沖倒的溫室倒掉跟廢棄部份,今年以整理農場為主,但我也無法確定,最快的復耕時間會是在什麼時候?」

聯合報曾在災後第2天造訪邦查農場,景況雖慘,但當時蘇秀蓮依然樂觀,但經過一個月長時間不間斷勞動之後,蘇秀蓮明顯露出疲憊神情,畢竟每天整理的,都是自己曾投注大量心力培育的4種旱稻原生種保種田,累積5年的心血,也包括有機蔬菜跟大量野菜。

但經此一役,反而讓她更確立未來方向。因為在邦查農場田邊,幾株旱稻雖然一度被洪水沖歪、壓倒,但稻梗仍舊轉彎直立起來,宣大平解釋,比較原始的稻,其實富含適應環境的韌性。

於是,這幾株成功出穗的旱稻,成為邦查農場「保種的最後希望」。蘇秀蓮表示:「我覺得氣候變化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很努力地在找一些保種的作物,這次的風災,可以說是打掉重練,但也或許會讓人更快看到這條路。」

花蓮光復瑪布隆農場的淤泥約10到30公分左右,200多盆小米幼苗,已成淤泥下「找不到的屍體」。即便是勉強拔高的小米,也因泡在水裡太久,營養幾近失調,長不到健康狀態時的180公分。 圖/游昌樺攝影
花蓮光復瑪布隆農場的淤泥約10到30公分左右,200多盆小米幼苗,已成淤泥下「找不到的屍體」。即便是勉強拔高的小米,也因泡在水裡太久,營養幾近失調,長不到健康狀態時的180公分。 圖/游昌樺攝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氣候合作蒙陰影...多位主要汙染來源國領袖缺席本屆COP30

氣候合作蒙陰影...多位主要汙染來源國領袖缺席本屆COP30

全球最適合騎單車的城市竟不在荷蘭!出乎意料美國城市包辦前3名

全球最適合騎單車的城市竟不在荷蘭!出乎意料美國城市包辦前3名

每年70萬噸廚餘可以去哪? 專家:建議參考日本「事業廚餘飼料化」

每年70萬噸廚餘可以去哪? 專家:建議參考日本「事業廚餘飼料化」

洪災後如何救土?光復400公頃農田被淤泥淹沒 好土變極度貧瘠的「高鹼土」

洪災後如何救土?光復400公頃農田被淤泥淹沒 好土變極度貧瘠的「高鹼土」

最新文章

曾文水庫有老鷹在開趴!數十隻黑鳶盤旋俯衝 南台灣最壯觀覓食秀

曾文水庫有老鷹在開趴!數十隻黑鳶盤旋俯衝 南台灣最壯觀覓食秀

冰河孑遺「台灣山毛櫸」族群現蹤烏來!絕跡植物相隔87年再發現

冰河孑遺「台灣山毛櫸」族群現蹤烏來!絕跡植物相隔87年再發現

齁勝!梨山猴子躲過電網又吃又玩 破壞果園、蜜蘋果損失3成

齁勝!梨山猴子躲過電網又吃又玩 破壞果園、蜜蘋果損失3成

全日本最安全旅遊地?熊出沒警報下 本州唯一「零熊」的千葉縣爆紅

全日本最安全旅遊地?熊出沒警報下 本州唯一「零熊」的千葉縣爆紅

北海道熊患嚴重 獵友會卻拒絕獵熊...全因副議長耍官威 熊出沒無人處理

北海道熊患嚴重 獵友會卻拒絕獵熊...全因副議長耍官威 熊出沒無人處理

讓綠意回家!聯合線上攜手企業復育千株在地原生樹苗 為森林添新生力

讓綠意回家!聯合線上攜手企業復育千株在地原生樹苗 為森林添新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