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群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共發表 238 篇文章

《海污法》三讀通過 污染海洋最高可罰1億元

2023-05-26 09:30:15
我國海洋相關法制修法進度再往前一步,5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正草案。日後未經許可且有污染海洋之虞者,最高可處一億元罰鍰;此次修正也將開徵海洋污染防治費,並成立海洋污染防治基金,專款專用於海洋污染防治工作。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也提出兩項附帶決議,包含公開違法廠商裁罰資訊,同時要求海委會必須建立《水污法》與《海污法》的整合機制。
1126

台灣第三座商轉離岸風場 苗栗海能風電47支風機啟用

2023-05-25 09:30:23
海能風電(Formosa 2)5月16日於苗栗外埔漁港舉行完工啟用典禮,宣布締造台灣離岸風電第二階段潛力場址、同時是疫後首座風場正式完工的里程碑。總統蔡英文出席致詞表示,充足的綠電能夠維持台灣產業的關鍵地位,海能風電完工有三項意義,除了強化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展現綠電穩健發展、也讓台電供電調度更靈活。
1065

聯合國警告未來5年史上最熱 破1.5℃機率超過六成

2023-05-23 09:30:10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5月17日警告,有高達66%的機率,2027年以前至少有一年升溫超過1.5°C ,可能在明年或後年突破這個門檻。
5121

亞馬遜黑土營養豐富 成全球森林復育新契機

2023-05-19 00:00:00
亞馬遜黑土(Amazonian dark earth, ADE)肥沃、含有穩定的有機質,孕育亞馬遜的豐富生態。不過,數個世紀以前,這裡還是一片貧脊。讓土壤改變的,是長居於此的美洲印第安人。
109

捲土重來 美環保署再提管制電廠排放 促碳捕捉、氫能技術上場

2023-05-18 09:30:31
美國環保署(EPA)近日動作頻頻,4月剛公布管制車輛排放標準草案,5月11日再提出管制燃煤及燃氣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草案。如能通過,預計到2042年可減少超過6億公噸的碳排,相當於1.37億輛車的年排放量,達不到標準的燃煤電廠也可能因此提前除役。
169

氣候變遷攪亂香調 香奈兒等經典名牌香水尋找永續種植解方

2023-05-17 08:59:27
冬季溫暖濕潤,夏季乾燥炎熱,無與倫比的氣候風土讓南法小鎮格拉斯(Grasse)的玫瑰、紫羅蘭、茉莉飄散出獨特香氣,國際調香師跟著香味前來。香奈兒(Chanel)的第一款香水──香奈兒五號(Chanel No.5)使用的就是格拉斯茉莉。迪奧(Dior)稱這裡是「迪奧香氛的搖籃」,透過Miss Dior,你會聞到格拉斯玫瑰的蜜糖香氣。說這裡的花朵珍貴堪比黃金,並不是形容詞。
156

聖嬰現象還沒來 全球海溫已衝破1981年以來最高紀錄

2023-05-16 09:30:22
近一個月以來,海洋溫度出現科學家難以解釋的急遽上升。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全球每日海表層水溫資料庫(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OISST),當前的海溫已是1981年以來最高,而且連續42天破紀錄。
311

鋰電池不分重量擬全面回收 環署估:處理量能只到2030年

2023-05-15 09:30:58
環保署今年3月初預告修正「物品或其包裝容器及其應負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之業者範圍」,將所有二次鋰電池公告為應回收項目。5月9日辦理草案說明會,環保署分析,國內電動車與儲能系統二次鋰電池報廢量在2030年約每年萬噸以上,屆時會超出目前處理量能。
341

領先全球 加州修法2036年禁售柴油卡車 物流車隊首當其衝

2023-05-13 00:00:35
終結柴油於物流業的霸主地位,加州監管機構空氣資源委員會(Air Resources Board,CARB)上月28日批准新法,2036年起禁售中重型柴油卡車。若獲聯邦政府批准,不僅領先全美,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新售柴油卡車禁令,並擴及要求零排放卡車、垃圾車、公車客運、貨車和其他中、重型車輛的法令。
130

馬斯克SpaceX星艦首飛爆炸污染遠超預期 美環團怒告航空總署

2023-05-10 09:30:06
美國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打造的最大型火箭「星艦」(Starship)20日試射,火箭升空4分鐘後爆炸,殘骸四散,連發射台也震出大坑。起飛揚起的沙土飄到10公里遠,炸裂的混凝土塊跟金屬片飛到數公里外。影響遠比事前評估更嚴重。
93

九歐交通票大成功 德國續推49歐月票 盼民眾荷包與減碳雙贏

2023-05-06 00:00:04
德國去年夏天(6-8月)推出9歐票(約台幣280元),一個月只要9歐元就能無限次地搭乘所有地區性火車、地鐵、電車和公車。試行後大獲好評,1日正式推出49歐元(約新台幣1660元)月票,除了幫民眾省荷包,還鼓勵利用大眾運輸,減少排碳。這項計畫大受歡迎,正式開跑前一週已售出了約75萬份。
632

海底魚蝦也會發聲? 科學家號召全球加入水下生物聲音圖書館計畫

2023-05-04 09:30:37
海洋世界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吵雜」。科學家錄到海洋生物發出的各種聲音,從呱呱、叭叭到咚咚聲,有的負責早班、有的負責晚班,有時受月亮影響。這些聲音不僅有趣,還是海洋研究的一大利器。透過水下錄音,加上聲音資料庫的比對,科學家就能深入探索海洋生物的世界與變化。
269

歐盟達成協議 2050年永續航空燃料達70%

2023-05-03 09:30:53
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4月25日達成協議,逐步提高歐盟機場提供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的比例,從2025年的2%增加至2050年的70%,以達成歐盟的減碳目標。此外,歐盟也將明定航空碳排的計算方式,讓乘客能清楚旅程的碳排以及各家航空公司的表現。
465

北海峰會拍板「歐洲最大綠能電廠」 2050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300GW

2023-05-01 00:00:20
九個歐洲國家24日在比利時濱海城市奧斯滕德(Ostend)舉行的北海峰會上承諾,2050年前要將北海離岸風電總裝置容量擴大至今日的八倍,達到300GW。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比利時、荷蘭、愛爾蘭、丹麥和盧森堡的首相一同宣布了這項計畫。比利時能源部長稱之為「歐洲最大綠能發電廠」。
240

經濟部推冷氣適溫運動 32家企業自願試辦用餐空調不低於23°C

2023-04-29 00:00:58
為推動淨零轉型,經濟部4月17日舉行宣示大會,推動「冷氣適溫運動2623」,規範營業場域「會議冷氣適溫26°C±1」及「用餐冷氣適溫23°C±1」,藉由空調系統改善及場域溫度監控,達到舒適又節電的效果,目前有台北101、圓山大飯店、麥當勞、家樂福等32家服務業響應。經濟部也揭示「冷氣適溫識別標示」方便民眾辨識,今年5月至10月還有拍照打卡抽獎活動,鼓勵民眾支持響應節能減碳店家。
155

地球日Z世代上街 拜登將成立環境正義辦公室

2023-04-27 09:30:28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全球展開各種活動,從種樹、清理垃圾、淨灘到大型抗議,呼籲政府更積極對抗氣候變遷。美國也在地球日前宣布捐款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減少亞馬遜森林的流失,拜登並宣布兩年內成立「環境正義」辦公室。
36

歐洲議會通過「零毀林供應鏈」新法 咖啡、牛肉、巧克力、棕櫚油都要管

2023-04-26 09:30:51
「歐洲消費者現在可以安心選購了。我們在享用巧克力或咖啡時,不會在無意間成了毀林的幫手。」4月19日歐洲議會表決通過新法後,一位議員這麼表示。新法要求可能涉及毀林的進口商品須提出「盡職調查」報告,證實產品不是來自燒毀森林所取得的農地,也不傷及當地人權。
146

排碳者付費 歐洲議會正式通過碳市場改革、全球第一個碳關稅法案

2023-04-25 09:30:31
歐洲議會4月18日一連批准了數項重大氣候政策,為達成歐盟減碳目標鋪路。首先,碳交易市場(ETS)將逐步取消免費的碳排放配額,同時於2026年引入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提高對進口鐵、鋼、水泥等產品碳關稅。2027年預計將成立第二個碳交易市場,納入建築與交通碳排放。最後,歐盟還要新成立一個社會氣候基金,以減少貧困者的能源跟交通負擔。
404

拜登批准阿拉斯加石油開發 五大環團聯合提告反對「柳樹計畫」

2023-04-24 09:30:31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3月13日批准「柳樹計畫」(Willow Project),允許能源巨頭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在阿拉斯加的國家石油儲備區開採石油,美國五大環保團體批這項開發所做的環境評估並未充分考量對氣候的衝擊,決定聯合提告。此外,阿拉斯加在地居民與原住民團體等六個團體也共同提起訴訟。
133

不僅紐西蘭管制牛羊打嗝、放屁 歐洲也祭出畜牧減排政策

2023-04-20 09:30:51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來自畜牧業,牛隻打嗝和放屁排出的甲烷占了其中一大部分,不僅紐西蘭去(2022)年底傳出要課徵「牛屁稅」,荷蘭、歐盟也相繼推出畜牧業污染管制措施。這些政策是否會加速畜牧轉型,或是會讓肉品或乳品的採購轉往管制較鬆的產地,農民面臨新挑戰。
3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