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群 │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明日餐桌讓醜食變佳餚 「終結浪費與廢棄物共生」
2020-01-16 11:48:43菜市場每天賣剩下的蔬果非常的多,這些蔬果都到哪裡去了?原名為七喜廚房的明日餐桌創辦人楊七喜,開了一間剩食餐廳,將剩餘蔬果重新變成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呈現在餐桌上,供民眾享用。10277 -
號召居民美化河畔 傅玲玉打造汐止綠色廊道!
2023-02-15 09:30:55禮門里綠色廊道,是基隆河畔藍色橋樑旁的後花園人行道,由汐止區中正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傅玲玉進行社區營造工作,將曾被水災破壞的綠地,由居民美化整理成親水小鎮,平時能夠在河岸漫步騎車,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因為整治效果受益當地居民,所以地主也並未收回地權。4052 -
環保天燈 讓升空的不再是垃圾
2019-05-17 16:20:55放天燈,一直都是台灣很重要的傳統文化,但伴隨而來的環保問題,也日益加劇。據台北市消防局統計,平溪每一個月就有三萬個天燈升空,平溪清潔隊則統計了二〇一六年的平溪天燈節,三場放天燈活動的總垃圾量高達十七噸。3889 -
「嫁妝一牛車」 菁寮無米樂重現農村傳統文化
2019-02-15 10:27:27菁寮老街是早期最熱鬧的商店街,帶動後壁鄉發展的源頭,當時設立許多高經濟能力的店舖,如嫁妝街、菁寮戲院、酒家、家具店、布行、自轉車店、漢藥店等。而在幾年前政府補助計畫案中,社區再次展現台南傳統嫁女兒的文化資產,「嫁妝一牛車」活動景物。3816 -
你的美麗吃素嗎?姊妹打造「零犧牲」時尚
2019-12-20 15:43:41製作鱷魚包、貂皮大衣時,工廠人員經常在動物還有生命意識的情況下,強行褪去動物外皮,過程中更伴隨著動物淒厲的叫聲。難道追求時尚的同時,必定要犧牲生命嗎?李宜瑾、李宜珊兩姊妹創辦VOOME,利用素食皮革(Vegan Leather)產製可重覆清洗的包包、飾品等,一方面落實動物友善,二方面延長商品使用年限,減少資源浪費。2941 -
一舞成青春 六克拉舞團顛覆老人老世界
2019-04-16 11:33:06穿上寫著Hip Hop的球衣、跳著嘻哈旋律的街舞,這是由一群平均年齡72歲的長者組成的「六克拉舞團」。儘管有人受傷、有人被診斷出骨質疏鬆,這群長者仍不受年齡和身體的限制,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次,他們更踏上台北小巨蛋,使勁舞出如六克拉鑽石般閃耀的青春活力。2450 -
國寶瀕臨絕種 亟需保育的不只台灣黑熊
2018-12-27 10:14:06「我們不只要保育台灣黑熊,而是要藉由牠明星物種的魅力,保育更多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郭彥仁表示,協會希望在保育黑熊之餘,也能讓國人更重視保育野生動物的議題,像是石虎、穿山甲、水獺等等野生動物,都是需要大眾付出關心的對象。2435 -
身體不便但表演不混 他們是舞台上的「混障綜藝團」
2019-12-17 14:55:37「混障綜藝團」是一群身障者用表演來證明自己努力的經典之作,透過表演和演講,傳遞另一種生命教育。在團長劉銘的策劃下,讓各種障別的人們舞動起來,成為台灣數一數二的表演團體,每年演出逾百場。2282 -
快樂手作團 拼出失智患者新人生
2018-06-20 18:38:01「一開始我們只是單純想要讓長者去縫紉,後來手作志工團將長者的成果做成很好看的成品後,在去年,長輩還有家屬一起到附近做義賣。」鄭又升分享令他印象深刻的經驗,「義賣過程中,奶奶還會跟小朋友推銷。如果小朋友購買奶奶的作品,奶奶便會非常的開心。」2147 -
從環運到創生 「苑裡掀海風」掀起小鎮新希望
2019-02-05 11:00:00「一個農村、一個小鎮、一個苑裡,它可以有什麼樣的文化跟歷史。」林秀芃和劉育育在一場環境抗爭後決定留在苑裡,進行田野調查、藺草復耕、創辦在地雜誌,並舉辦一年一度的海風季,致力於發揚苑裡特色及文化以改善農村現況,要讓更多人返回苑裡。2127 -
無毒生態混養 雲林大男孩們的好「蝦」事業
2019-02-21 10:13:06位於雲林縣口湖鄉的「好蝦冏男社」是由8位七年級生,憑著一股想回家鄉的信念而創辦。負責人李富正繼承阿公荒廢20年的魚塭養殖白蝦,堅持自產自銷並突破傳統慣行養殖方式,採無毒安心的生態混養養殖法,不只成功重建食物鏈、恢復生態平衡,更成為傳統養殖戶轉型成功的典範。創辦至今歷經7年,李富正期許能再次找回過去口湖鄉養殖業的興盛時期。2104 -
復育生態食物鏈 「源天然」池上種出國際米糧
2019-02-23 10:14:28源天然創辦人羅永昌為台東池上鄉的農家子弟,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對於農業與環境土地有相當的感情且有一定的瞭解,在與妻子范逸嫻相識之後,兩人為求更好的發展,於2007年前往上海從事生產並銷售有機米糧。2000 -
南機場共享經濟基地 把居民「拌」在一起
2018-08-24 15:26:42南機拌飯除了作為萬華組織間的交流和工作室之外,也希望和忠恕社區居民有更多的互動,像是每星期五的社區送餐,透過在直興市場收集的食材做成便當,送給社區中的獨居老人或是經濟弱勢的朋友,一方面食物能有更多被利用的機會,同時也能在社工資源比較缺乏的狀況下,有社區訪視的機會。1837 -
今晚我想來杯魚鱗珍奶!台新創用廢棄魚鱗提煉膠原珍珠
2022-08-22 13:47:29你吃過魚鱗改製的珍珠粉圓嗎?王睿豐與團隊利用特殊的魚鱗加工技術,將廢棄魚鱗處理成食用性魚鱗,再製為膠原蛋白粉,並將處理過程中產生的魚鱗殘渣改造為健康天然的膠原珍珠,後創立合創生物資源有限公司製造與推廣。1813 -
文青雜貨店 用無包裝愛地球
2019-05-15 17:36:58新北市三重區一家特別的雜貨商店,省去過多包裝、塑膠袋及塑膠容器,減少垃圾的製造量,並將食材最初的樣貌呈現給消費者,鼓勵大家吃多少買多少,避免囤積浪費,翻轉消費者對商店的印象,帶領社區走向環保愛地球的風氣。1687 -
「人面獅身岩、鱷魚岩淚」都在這!基隆青年開創和平島公園「永續旅遊島」
2023-02-23 09:30:15位在基隆港北端的陸連島「基隆和平島」,長年受到風雨侵蝕,形成了鳥語花香的天然美景。2018年,一群來自環境教育、觀光旅遊、海洋產學教育領域的青年人進駐,齊心將和平島改造成國際旅遊島,組成團隊「和平島公園」,希望能將這塊小島上的美麗事物好好被記載、傳承下去,成為永續旅遊島,讓前來光顧的人們認識基隆。1674 -
風災過後...小林村談的不只「創生」 更是「重生」
2020-01-03 12:27:14「只要文化還在,小林村就永遠不會消失。」八八風災摧毀了山上的小林部落,倖存的村民搬遷至平地的永久屋社區,小林人著手復興育腎蕨、雞角刺等傳統植物、古謠傳唱等傳統工藝的重建,希望打造一個擁有傳統文化的植物生態園。這十年來,他們致力於在永久屋社區中,「種」出一個新的小林村。1555 -
不再魚取魚求 「洄遊吧」讓海洋永續
2019-02-06 09:00:00「我們吃蔬果可以叫得出名字,那吃魚呢?」台灣四面環海,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我們觀海、玩海、吃海鮮,卻對包圍著我們的海祥生態缺乏關注。1499 -
誠美社企藝術平台 讓原住民藝術被看見
2020-01-01 13:00:00原住民的手作藝術品沒辦法被人看見?原住民的藝術作品沒有辦法被高價收藏?誠美社會企業於二〇一六年協助成立台北原住民當代藝術中心,透過這個平台,原住民藝術家可以將自己的畫作、雕刻等當代藝術品,放至畫廊甚至藝術展覽中展出,像是誠美社會企業曾在台北一〇一大樓外面展示的原住民雕刻小山豬,就以一百五十萬的價格賣出,不僅讓原住民藝術品被更多廠家看到,更提高不少價值。1486 -
拒絕塑膠公園!地方媽媽為孩子打造成長新樂園
2018-11-16 12:01:11「現代的孩子只摸塑膠遊具,反而不敢摸沙、水這些自然的東西。」塑膠遊具充斥全台,每座公園幾乎都能見到搖搖馬、低矮溜滑梯的身影,對於五歲以上的兒童,這種低刺激性的遊具早已無法滿足他們。1399